您当前的位置:关注 >  >> 
多管齐下 守护公共出行环境

时间:2023-08-17 13:00:28    来源:苏州日报

□苏报公益守护记者 璩介力


【资料图】

车多泊位少,停车势必难。城市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一样,同样存在停车难问题。由此难免引发一些乱停乱放现象。

满足市民停车需求、规范停车管理,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应有之责。然而,乱停乱放问题背后的车位供需矛盾,绝不仅仅靠某一部门就能彻底解决。城市的规划设计、各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以及公共交通系统的补齐,缺一不可。缓解停车难,杜绝停车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项举措治理石湖地区非机动车停车乱象

石湖景区,风光旖旎,备受游客青睐,周边的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动物园等景点是不少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每到节假日,石湖地区会迎来大量游客。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非机动车。

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石湖景区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王臻介绍,在上方山百花节、石湖串月等重要节日期间,游客数会突破三万人次,非机动车保守估计有四五千辆。石湖景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道路交通条件导致不少游客选择非机动车出行。

一方面,致能大道两侧有石佛寺、行春桥等古迹,路面相对狭窄,机动车通行能力一般,车辆难免拥挤,这导致不少周边的市民选择非机动车出行。另一方面,景区位于轨交3号线石湖北路站与轨交4号线石湖莫舍站之间,轨交站距离石湖各景点有1-2.5公里的距离。游客若选择轨交出行,一般还需通过共享单车或公共自行车接驳。

今年年初,石湖景区执法大队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非机动车,特别是共享单车在周末和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出现聚集性乱停乱放现象,于是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

首先是在不影响行人通行、不影响道路通畅和不影响市容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在人流集中区域增划非机动车停车位。目前,石湖西侧上方山动物园广场、横越路段、玉湖街路段增划约250米非机动车停车线,在东门、南门增划268米非机动车停车线,总计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超1000个。其次,对于日常乱停乱放现象,他们借助无人机巡查等方式,实现快速发现、快速处置。石湖景区执法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朱美明介绍说:“我们会将乱停放的车辆挪至附近停车点位,并在车上贴一张提示单,引导市民有序停放。”此外,针对共享单车,今年执法部门与共享单车管理单位多次开展会商,进一步优化电子围栏设置、日常调度等方面工作。“我们现在有工作群,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有乱停放的共享单车,管理单位会在半小时之内去解决。”王臻介绍。

一系列的举措,让石湖地区的非机动车停车乱象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如今,即便是周末,那里也是井然有序。然而,王臻依然有所担忧。“像百花节、石湖串月这种节点,我们两三千个车位还是不够用。”他说,针对这些特殊时段,还是得想更多的办法去缓解停车矛盾。

开展专项整治,全市累计增设停车泊位超5万个

石湖景区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但它所存在的非机动车车位供需矛盾在其他景区以及部分轨交站点、医院、商圈周围同样存在。为了彻底摸清症结,探索管理方式,今年,苏州市城管局对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开展了专项调研和整治行动。全市累计排查重点场所2745处,发现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突出的点位110处,按照“一点一策”要求形成问题清单,落实“排摸发现、及时整改、跟踪问效”闭环管理。

市城管局市容管理处负责人朱斌举例说,针对苏大附二院和市立医院本部非机动车停车难问题,城管部门在苏大附二院3号楼和4号楼南侧地块协调新增11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在市立医院本部儿科住院区及医院职工食堂等区域周边协调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200多个,有效缓解周边道路非机动车停放压力。

同时,城管部门以项目带动、提前介入、重点规划的方式,参与苏州市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将非机动车停车区域纳入改造内容,预计可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2000余个,且可与周边单位共享。苏州工业园区针对轨交一号线南施街站周边企事业单位众多,停车矛盾突出的情况,启动微改造项目,协调中国电信、领汇商务广场、现代传媒广场等业主单位,科学制定改造方案,通过退让地块围墙边界、增加车挡隔栏等方式,充分释放轨交站点周边企事业单位内部可利用的空间资源,新增3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

截至目前,全市今年累计设置非机动车停车泊位50810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重点区域的停车压力。

呼吁经营主体担起社会责任,融合共治解难题

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城管部门也在思考非机动车停车管理的新思路。朱斌表示,城市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守护,在非机动车停车方面,各沿街的经营主体也应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南施街轨交站周边业主单位通过退让地块围墙边界来增加公共停车位这一举措,就证明了这是可行且有效的。

朱斌说,既有的公共停车资源相对固定,也是有限的。各沿街单位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尽量满足本单位人群的停车需求。根据《苏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沿街单位的车辆应当停放在单位内部,无停放车辆场地的,应当在准许停放车辆的地点停放整齐。“如果单位内部的车辆都停到了马路上,那么公共停车资源就会更少。”朱斌说,在满足本单位人群停车需求的基础上,如果经营主体能退让边界,或像部分医院那样开放内部区域给患者停放,那就更好了。

例如,刚开业不久的胥江龙湖天街,就在广场区域设置了专门的非机动车停车位。朱斌介绍说,刚开业时,那里也是让电动自行车停在人行道上,很乱,影响行人通行。后来协调沟通后,经营主体划出了广场区域。既满足了消费者停车需求,也不影响交通和市容,对于经营主体来说也是一种利好。停车方便了,势必有更多人愿意去那里消费。

“我们呼吁并倡导有条件的单位,能开放内部区域供消费者停放非机动车。”朱斌说,只有政府管理部门与各经营主体形成合力,才能达成融合共治的管理模式,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完善公共骑行系统服务,有效缓解停车矛盾

盘活有限资源,说到底还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有效,但依然局限。面对市民日益增长的出行和停车需求,一些新建设施的规划配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针对大客流轨交站点非机动车停车矛盾,城管部门积极协调资规、轨交等部门,在做好前期规划的基础上,增加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刚刚投入运营的轨交11号线沿线站点原先只设置了3000个非机动车泊位,如今已超万个。在建设中的轨交6、7、8号线站点周边也已根据预测客流,提前预留出了非机动车停车区域。

在增加泊位的同时,城管部门也在大力优化公共骑行系统服务。市城管局大数据管理处负责人尚怡华表示,在停车资源有限前提下,提高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的使用率,能有效缓解停车矛盾。

她举例说,市民如果骑自己的非机动车到轨交站换乘,那么这辆车将占用一个车位一整天的时间。但如果骑公共自行车或共享单车,那么这个车位将随着公共骑行系统的高效周转而很快空出来,这辆车也将被其他人继续使用。理论上,使用率越高,停车矛盾越小。

据了解,目前苏州按照“公共自行车优先布设、共享单车有效补充”的原则,强化与轨交站点衔接,科学设置停放点位。今年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市轨交站点出入口增设公共自行车站点53个,在市区43个高使用量站点增设锁车桩354个,进一步提升公共骑行系统覆盖面。

为了及时处置车辆淤积问题,提高管理调度效率,市城管部门依托苏州市公共自行车(含共享单车)智慧管理平台,接入共享单车数据,强化数据应用,进一步压实运营企业的主体责任,增加调度力量,提高车辆检修频次。目前,公共自行车空满桩及时处置率提升至98.5%,完好率提升至97.8%。

对于解决非机动车停车难、停放乱问题,管理固然不能缺位,但光靠管理,显然力不从心。城市的规划建设部门协同发力、各经营主体的共同参与是近年来苏州探索出的有效途径。对于这样一个事关民生的系统性问题,确实该集纳社会各界更多的合力,共同守护公共出行环境。

关键词:

工程项目